当前位置:首页>资讯
21对话丨毕马威首席经济学家康勇:供需两端恢复呈分化趋势成CPI低增幅主因,下半年CPI中枢有望温和抬升
2023-05-23 21:18:10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梓桐 上海报道

今年以来,我国CPI同比涨幅逐月下行,PPI同比降幅不断扩大。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4月CPI同比上涨0.1%,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;PPI同比下降3.6%,自2022年10月以来连续7个月位于负值区间,已降至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而从经济结构来看,我国服务业与工业的恢复速度同样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势,4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呈现高景气度,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3.5%,环比增长4.3个百分点,运输、住宿、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更是位于60%以上高位景气区间。而4月工业环比增速出现负增长。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下降0.47%。

“随着疫情防控的影响逐步消除,中国经济稳步重启,服务业的强劲复苏,但与此同时,我国经济复苏依然处于早期,内需依然不强。”毕马威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,从长期来看,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。

此外,由于开年以来国内供给能力较强,而需求复苏仍偏慢,康勇预计上半年我国CPI同比涨幅仍将大概率维持在偏低区间。而谈及中国下半年的经济走势,康勇认为,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,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,CPI陷入通缩风险不大。

《21世纪》:毕马威中国近日发布的2023年二季度《中国经济观察》报告(下简称“报告”)提到,当前我国经济复苏依然处于早期,各行业的恢复态势并不均衡,您认为应当从什么方面入手来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基础?

康勇:随着疫情防控的影响逐步消除,中国经济稳步重启,服务业的强劲复苏,出口的超预期增长,以及房地产从低位修复支撑了年初以来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态势。

不过也要看到,当前我国经济复苏依然处于早期,主要是恢复性的,内需依然不强。此外,各行业的恢复态势还不均衡,服务业的恢复速度快于工业,大企业景气度的修复好于中小企业,民营企业信心依然有待提升,经济回升基础仍需巩固。考虑到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,全球经济放缓将制约中国出口未来增速,后期推动经济回升将主要依靠内需发力。

疫情三年对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,企业投资风险偏好下降,居民消费也更加谨慎,虽然现在疫情影响逐步消退,但企业、居民信心和预期的改善仍需一段时间。因此,未来宏观政策依然需要保持一定力度,可以重点从改善社会预期、提振发展信心入手,加大释放内需潜力,支撑经济平稳增长。我们预计随着就业形势改善,叠加政策支持和消费场景的增加,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,投资增长继续保持稳定,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
《21世纪》:商务部将今年定为“消费提振年”,各地政府也在制定落实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计划,二季度我国消费市场整体表现如何?消费持续回升的动力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振?

康勇:今年以来伴随消费场景限制解除和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发力,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提高,带动平均消费倾向小幅回升。根据央行城镇储户调查,2023年一季度倾向于“更多消费”的居民占比为23.2%,较去年四季度小幅回升0.4个百分点。进入二季度,4月社零同比18.4%,增速较上月大幅提高7.8个百分点。但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,4月社零同比2.6%,比上月略有回落,与疫情前9%左右的增速仍有不小差距,这表明当前消费修复动能仍然有待改善。

当前消费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,居民收入增速回升仍然偏慢,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为3.8%,慢于当季GDP增速水平,居民消费心态仍较为谨慎。下一阶段,政策面促进消费复苏的空间仍然较大,各地可以继续加强促消费政策力度,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领域出台更多专项支持措施,同时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相关消费的复苏。从长期来看,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,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,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,妥善处理养老、医疗和教育等问题,从根本上改善居民消费预期。

《21世纪》: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1省份2023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,多省市4月份CPI进入负值区间,从全国数据来看,4月份涨幅比上月也有所回落,CPI低位下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毕马威预测未来CPI会怎么走?

康勇:今年以来我国CPI涨幅逐月下行,4月涨幅降至0.1%,这主要与供需两端修复分化以及基数效应相关。

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支持下,市场供给较为充足,但消费需求修复力度整体仍较为温和,导致近几个月CPI同比涨幅低位下行。具体来看,伴随蔬菜大量上市,4月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3.5%,并且是连续第三个月同比下滑。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带动国内汽柴油价格走低,叠加去年同期的高基数,也带来了CPI交通工具用燃料分项的下滑。此外,4月一些汽车厂商降价促销,也对整体物价涨幅带来一定影响。另一方面,与旅游出行相关的服务价格快速上升虽对CPI形成一定推升作用,不过考虑到服务价格在CPI中的权重较低,推升力度较为有限。

下一阶段,考虑到国内生产持续加快修复,供给能力较强,而需求复苏仍偏慢,上半年我国CPI同比涨幅仍将大概率维持在偏低区间。下半年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,市场信心逐步回暖,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,供需缺口将逐步收窄,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。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,特别是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稳定在0.7%左右,随着经济运行持续好转, CPI陷入通缩风险不大。

《21世纪》:毕报告指出,3月我国出口在“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”等新动能的支撑下超预期增长,您如何看待“新三样”等新动能对我国出口外贸增长支撑的续航力?

康勇:近年来,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,逐步向高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转化,同时随着全球对新能源、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,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,汽车出口是一个典型案例。

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107万辆,同比增长58.1%,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,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24.8万辆,同比增长1.1倍,占汽车出口总量的23.2%,占比较去年进一步提升。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“新三样”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.9%,同比增量超过1,000亿元,拉高了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,较去年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,新动能的成长对我国外贸促进作用明显。作为增长新动能,“新三样”产品体现了我国出口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当前全球各国正积极推出和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,比如财政补贴、降低进口关税等,储能市场需求同样旺盛,预计今年“新三样”出口仍将是一大亮点。

《21世纪》:4月IMF发布的最新《世界经济展望》报告指出,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面临极大不确定性,经济下行风险加大,这对中国经济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?国际贸易的众多“逆风”因素如高通胀等,目前是否有缓和的迹象?

康勇:4月IMF发布了最新的《世界经济展望》报告,报告指出,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面临极大不确定性,除了高通胀、债务高企的持续影响之外,金融领域的动荡带来了新的挑战,经济下行风险加大。IMF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的2.9%下调至2.8%。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尤其明显,预计将从2022年的2.7%降至2023年的1.3%,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将增长3.9%。

通胀方面,尽管随着粮食和能源价格的下跌,通胀已有所下降,但核心通胀下滑速度较慢,潜在的价格压力呈现出粘性。IMF预计随着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逐步下降,今年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.7%下降至7.0%,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的下降速度可能会较慢,很多国家的通胀难以在2025年前回到央行目标水平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全球经济前景黯淡的背景下,中国经济成为难得的亮点。我们使用IMF的预测,计算了未来五年各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。结果显示,未来五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,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期达到27.6%,超过排名第二、第三的美国(18.7%)和印度(6.3%)的总和。随着中国优化防疫措施,餐饮和旅游等多项服务性消费指标快速反弹,中国经济的积极增长势头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的提振作用。

关键词: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