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资讯
南财调研|探访湛江“虾苗工厂” :水产种库托举“粤海粮仓”,广东造就“吃虾自由”底气
2023-04-12 18:53:07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
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实习生傅杨清 湛江报道

4月,湛江东海岛充满活力。

澄蓝的海水下,藏着一座虾苗“工厂”,大大小小的虾苗场和种苗基地星罗棋布。每年,数百亿尾对虾苗从这里输送全国。这里便是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,4月11日,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对其进行了实地探访。


【资料图】

依托强大的科研团队与技术实力,基地解决了优质种虾“卡脖子”问题,让全国实现了“食虾自由”。目前,全国每5只对虾,就有3只来自湛江。

事实上,湛江东海岛仅是广东水产种业版图的一个缩影。在广阔的大海上,金鲳、石斑鱼、军曹、鮸鱼、章红、花鲈、笛鲷等高价值优良品种先后问世,水产种库星罗棋布,水产种业“南繁硅谷”逐渐破浪而出。

一尾虾苗牵动整条产业链

根据1960年出版的《对虾养殖知识》,一吨鲜虾可与十数吨钢材的价值画等号。

如今,这一“身娇肉贵”的食材已“游”入寻常人家。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对虾年消费量已超过200万吨,成为全球最大的对虾消费国,并且对虾市场尚有很大增长空间,预计未来几年全国对虾消费量将继续加速上涨。

从稀罕的“舶来品”到实现“食虾自由”,路程坎坷。长期以来,中国种质资源依赖国外进口,种虾价格成为阻碍产业规模扩张的一大痛点。上世纪80年代,由山东海水养殖研究所等承担的“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”项目打开了对虾种业的突破口,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至1991年的22万多吨。

然而,一场席卷全球的“白斑综合症”危机又将中国虾业打回原点,1993年起连续数年全国产量跌下10万吨。

正是在此背景下,中国虾产业接力棒逐渐向南粤移交。

1998年,抗病性更好的南美白对虾在湛江试养成功;2002年,在国家多个部门支持下,占地面积超300亩的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落地湛江,专攻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育种研发。

背靠中山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广东海洋大学、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学“大腕”,经近十年努力,国内首个通过国审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“中兴1号”在此诞生,2014年该基地又被认定为“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良种场”。

与此同时,湛江对虾养殖也迎来井喷。

种苗产量、养殖面积、养殖产量、饲料产量、加工规模、出口量和交易额七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,获誉“全国对虾之都”。受其带动,中国虾产量也在二十多年间创造了数十倍的增长,到2021年,仅白对虾年产量便已将近200万吨,占全世界白对虾产量40%以上。

除对虾外,基地还钻研军曹鱼、石斑鱼等良种选育、种苗繁育、养殖模式、饵料开发等工作。种业的发展,进一步为水产深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材料和安全可控的供应链。

基于此,在预制菜风口到来之际,湛江更是实现飞跃,近20家水产企业开发出20多个预制菜品类,总产值超40亿元,白灼虾、松鼠鲷鱼、酸菜鱼等爆款单品卖向全球。

此外,湛江并未止步于食品领域,还开发了规模可观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,这也是广东正筹谋建设的三个未来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。2023年初,湛江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,为广东水产跨界探索新增量。

粤海粮仓之外,蓝色药库渐渐开启。

“南繁硅谷”破浪而出

粮食自给率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广东,却创造着全国超过13%的渔业产值,向海要粮因而成为广东省既定路线。

而种业作为位于农业产业链最顶端的环节,对各类农产品的产量、质量、抗性等发挥着决定意义,因而甚至成为整条产业的兴衰之源。

但受制于前期投入大、培育周期长等行业特性,在很长一段时间,广东种业存在资源分散割裂、研究同质化、突破性成果少等问题,种业财政投入量少且缺乏中长期规划,种业企业数量少、规模小,且研发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。

对此,广东自2013年起连续数年将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列入重点工作,实施“粤强种芯”工程。2019年,《广东省种子条例》(下称《条例》)出台,“种业扶持与创新”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。

《条例》提出,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,鼓励采取保险费补贴等措施支持良种科研攻关,并支持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和种子企业开展科研育种合作,共建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和转化平台。

随着“现代海洋牧场”写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,广东再次向深蓝进发,发力布局“养殖—加工—物流—销售”全产业链,建设渔工贸游三产融合发展格局。在此背景下,种业又成为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“芯片”,加强优质品种培育成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生命力的活水源头。

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上,广东提出,将加强品种培育、搭建科研平台,构筑起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科创后盾。

在各项政策引导下,广东水产种业“南繁硅谷”加速浮现,并托起打造“粤海粮仓”。 

位于惠州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里,虎龙杂交斑成功诞生,成为中国首个石斑鱼新品种;在阳江、珠海等地,一批深远海养殖鱼类遗传育种中心和省级水产良种场正加紧筹备;潮州饶平在建的岸上花鲈良种场预计年产花鲈鱼苗3亿尾;深圳也正腾挪海域打造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基地……

这些种场犹如一个个楔子,深度嵌入广东水产版图,源源不断释放出科创辐射波,改变着以往“撒网拉绳”“靠天吃饭”的产业逻辑。

数据给出了最直观的反映—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,广东渔业产值呈现指数增长,长期占据全国前列。预计到2025年,广东渔业经济总产值将超过4500亿元。

关键词:

相关文章